10月16日,2023年世界糧食日和全國糧食安全宣傳周活動在江蘇南京啟動。今年世界糧食日主題為“水是生命之源,水是糧食之本。不讓任何人掉隊。”糧食安全宣傳周主題是“踐行大食物觀 保障糧食安全”。
黨的十八大以來,我國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,糧食供給結構持續優化,多元食物供給體系初步形成,糧食安全保障更加有力。
今年是我國實施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第一年。各地區各有關部門嚴格落實耕地保護和糧食安全責任制考核,持續加大支持力度,科學有效應對不利氣候條件,全力保障糧食生產。全國夏糧產量14613萬噸,達到歷史第二高位;早稻總產量2833.7萬噸,增長0.8%。秋糧有望再獲豐收,主產區正全力以赴確保顆粒歸倉。
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局長劉煥鑫表示,我國立足國家糧食安全戰略,樹立大食物觀,完善食物供給體系,推動傳統糧食安全向食物安全轉變。在保護好生態環境的前提下,向森林、草地、江河湖海要食物,向設施農業要食物,開發豐富多樣的食物品種,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多元化的消費需求。
糧食從田間到餐桌,經過生產、收購、儲存、加工、消費等環節,任何一個環節出問題,都可能引發糧食市場波動。“我國從全產業鏈各個環節發力,強化糧食產購儲加銷協同保障,確保糧食市場平穩運行,為經濟社會發展大局提供堅實支撐。”中國農科院信息所研究員張學彪說。
我國糧食收購已形成市場化收購為主導、政策性收購為補充的新格局,市場化收購比重超過95%。有關部門組織企業做好市場化收購的同時,堅持實施小麥、稻谷最低收購價收購。針對主產區糧食就地轉化能力低的問題,推動糧食加工業向主產區集中,加速主產區從“賣原糧”向“賣產品”轉型。針對糧食供給區域性不均衡問題,提高省際糧食流通水平,構建長期穩定、高效精準的糧食產銷合作關系,推動產銷合作從產需合作向產業鏈供應鏈合作轉型。
目前,我國政府儲備糧品種、規模結構布局持續優化,中央儲備和地方儲備協同運作,充分發揮中央儲備糧“壓艙石”和地方儲備糧“第一道防線”作用。國家糧食應急保障能力不斷增強,截至今年二季度末,全國基本形成都市區“1小時”、周邊城市“3小時”、城市群“5小時”的“全國糧食135應急保障圈”。
我國牢固樹立“減損就是增產,降耗就是增收”理念,開展糧食節約減損健康消費提升行動,健全完善糧食全產業鏈標準體系,推廣應用新技術、新工藝、新裝備,堵住糧食全鏈條各個環節“跑冒滴漏”。“要站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高度,堅持開源與節流并重、增產與減損并行,耕好節糧減損這塊‘無形糧田’。”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新聞發言人方進說。
我國大力推廣機械化收獲減損技術和烘干技術,有效降低糧食生產環節損失。在全國建成5500多個專業化糧食產后服務中心,有效解決農戶“晾曬難”“儲糧難”“賣糧難”等問題。
針對儲存、運輸、加工等流通環節糧食損失問題,加大節糧減損技術推廣應用。糧食倉儲設施現代化水平不斷提高,全國糧食標準倉房倉容超7億噸。開發應用鐵水聯運接卸、運輸專用車、散糧物流裝具等技術裝備,減少運輸損耗。大力推廣應用適度加工技術,升級改造加工設備,提高成品糧出品率和副產品綜合利用率。(記者 劉慧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