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球鉀肥資源分布、供需結構與貿易格局
發布日期:2023-9-1 8:57:03 瀏覽次數:
鉀是農業不可缺少的三大肥料養分之一,世界上95%的鉀鹽產品用作肥料,5%用于工業。鉀鹽行業產業鏈上游為原材料環節,主要包括鹵水、雜鹵石、光鹵石、鉀石鹽等;中游為鉀鹽生產供應環節;下游主要用于農業和工業領域。從鉀資源儲量情況來看,全球鉀鹽分布極不均衡,主要分布在加拿大、俄羅斯、白俄羅斯、德國、南美、中東以及亞洲,大部分農業鉀肥供應需要靠貿易調節。
全球鉀資源分布集中,地區間極不均衡,形成寡頭壟斷格局。根據USGS數據,截至2022年,全球鉀鹽儲量(折K2O)大于33億噸,主要分布在加拿大、白俄羅斯、俄羅斯等國家,其占比分別為33.33%、22.73%和12.12%。
全球氯化鉀產能高于200萬噸的企業僅11家,產能主要集中在加拿大Nutrien、白俄羅斯Belaruskali、俄羅斯Uralkali和美國Mosaic四家,其產能占比合計達67.26%我國僅鹽湖股份、藏格礦業兩家企業產能超過200萬噸全球鉀肥產能供需錯配,大部分鉀肥供應需要靠貿易調節。根據Nutrien和IFA數據,2021年全球鉀鹽(折K2O)有效產能達到5236.2萬噸,總需求量為4534萬噸;從地區來看,有效產能主要集中在資源儲量占比靠前的東歐及中亞(1838.2萬噸)、北美洲(1804.4萬噸),需求量則主要集中在農業產業靠前的東亞(1711.4萬噸)、拉美(978.3萬噸)、北美洲(664.6萬噸)和南亞(395.9萬噸),除北美洲以外,其余高需求量地區鉀肥產能均不能滿足自身需求,需要依靠進口滿足其鉀肥需求。
受地緣政治影響,俄羅斯退出黑海協議再度推升糧食價格小幅回升,有望提振化肥需求。7月俄羅斯宣布中止黑海協議,增加了全球農產品供應不確定性,玉米、小麥、大豆和稻谷等產品價格迅速回升,糧食安全的重要性再次凸顯,對化肥需求形成支撐。
中國進口鉀肥大合同價格落地,對全球鉀肥價格形成底部支撐。2023年6月6日,中國與Canpotex簽訂2023年鉀肥進口大合同,價格為307美元/噸,較4月印度簽訂的合同價格422美元/噸優勢顯著。根據Bloomberg數據,鉀肥顆粒巴西CFR由6月的320美元/噸提升至8月的345美元/噸,國內氯化鉀均價于8月實現止跌,為336.64美元/噸,東南亞標準氯化鉀由7月的325美元/噸小幅反彈至8月的330美元/噸。
鉀肥可負擔性指數已回歸正常水平,鉀肥需求量有望回升。全球鉀肥價格自2022Q2的高點開始回落,疊加糧食價格回升,推動農民通過提高化肥使用量保障農作物產量的意愿提升,有望拉動鉀肥需求回升。
化肥可負擔性指數是化肥價格與農產品價格的比例,該指數越高則對農民越不利,即負擔能力越差,我們以鉀肥巴西CFR顆粒/CBOT玉米作為鉀肥可負擔性指數,根據Bloomberg和Wind數據,當前鉀肥可負擔性指數已回到正常水平,Bloomberg預估2023年全球氯化鉀需求將達到6507.57萬噸,同比增長1.93%。
我國鉀肥產能有限,進口依賴度高。由于我國鉀資源相對不足,產量難以增長,我國鉀肥長期依賴進口。根據隆眾數據,2022年我國氯化鉀有效產能為960萬噸,產量為749萬噸,產能利用率達到77.99%,同時我國氯化鉀表觀消費量為1539.66萬噸,進口量達到793.66萬噸,進口依賴度高達51.55%。
白俄羅斯、老撾鉀肥向中國出貨量增多。受地緣政治以及制裁的影響,白俄羅斯鉀肥供應發生重大的貿易改道,鉀肥從白俄羅斯經歐盟領土運往波羅的海受到阻礙,從而使得白俄羅斯鉀肥出口選擇鐵路轉向中國。2023年以來,白俄羅斯鉀肥向中國的出貨量一度創下歷史新高,2023Q1和Q2分別達到了79.84萬噸和117.22萬噸,同比分別增長了16.65%和231.52%。另一方面,近年來進口自老撾的氯化鉀增長明顯,已成為我國重要的鉀肥來源之一。2023H1,來自老撾的氯化鉀進口量達到71.34萬噸,同比增長了108.21%。
國內企業在老撾地區的鉀肥產能逐步擴大,區位及成本優勢明顯,有望受益。我國對鉀肥行業制定了“三三三”戰略,即三分之一國內生產、三分之一國外進口、三分之一建立境外生產基地反哺國內。近年來,國內企業在老撾取得了一系列鉀礦資源開采權與探礦權。亞鉀國際和東方鐵塔已分別在老撾建成200萬噸/年和50萬噸/年氯化鉀產能,并分別有100萬噸/年的在建產能。老撾鉀鹽礦具有深度淺、易開采的特點,較北美地區的鉀鹽礦深度明顯較淺,開采成本更低;同時,疊加老撾地區能耗成本和人力成本以及區位優勢,國內企業產能投放有望受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