數億消費者夏日的甜蜜,更牽涉數百萬種植者和貿易商的生計。作為地球上最難儲運的水果之一,荔枝過去往往受限于銷售半徑,出現“豐產不豐收”的困境。而近三年的銷售季,廣東荔枝卻跑出了“豐產又豐收”的行情。究其原因,業內人士的共識是,關鍵在于國內市場的充分開拓。過去幾年,嶺南的荔枝出現在大江南北。張建成的足跡,也伴著荔枝一路北上。
廣東荔枝北上,并非地方政府的一廂情愿,而是果農、地方政府和大型企業敏銳觀察市場、主動采取行動的商業三重奏。
這是徹底而果決的改革:供給和需求的均衡,政府和市場的協同,工業化數字技術對農業領域的支援,產業鏈的延伸和迭代,在荔枝園里悄然發生。
1
“南品北上、北品南下”
2023年4月,在廣東高州荔枝園里,望著滿枝碩果,何輝亮卻高興不起來。
他既種荔枝也幫果農賣荔枝,是當地荔枝行業有名的“經紀人”。周邊荔枝豐產的訊息陸續傳來,他的判斷卻很悲觀:荔枝本年度的收購價不會超過3元/斤。這是果農們不怎么掙錢的價格。按照往年經驗,何輝亮認為,2023年荔枝市場又是一個艱難的“中大年”。
在荔枝銷售的商業邏輯里,生產規模擴大并不一定是好事。荔枝銷售市場出現的“大小年”現象,主要表現是產量增加的“大年”價格上不去,增產不增收。在何輝亮的記憶中,荔枝似乎逃不過兩種行情——“高開低走”和“低開低走”。而2023年,廣東荔枝很可能潛藏著價格走低的危機。
然而,危機并沒有如期而至。在諸多種植者憂慮的目光中,荔枝在廣東高州走出了“高開高走”的行情。何輝亮的判斷也錯了:在歷時四五個月的銷售季里,不少荔枝品種的采購價沖破10元/斤甚至20元/斤,最低價也未跌破3元/斤。
▲ 2023年6月,廣東茂名高州市根子鎮,果農正在運輸新鮮采摘的荔枝。
最關鍵的變量被何輝亮遺漏了——省外市場的開拓。他沒有料到,省外銷量的急劇拉升,直接改變了荔枝市場的供求關系。在7月底的一次深夜閑談中,何輝亮和兩名同行將市場份額拉出來一比對,發現省外份額竟然都超過了九成。
“那(省外市場)是真正的、賣得出價格的空白市場。”高州的“荔枝大王”陳小敏在那次閑談中說道。
張建成的主要工作,正是幫助像何輝亮、陳小敏這樣的種植戶銜接省外市場。兩年多來,張建成組織種植戶和農業企業辦活動、走訪采購商,“像一支猛打猛沖的作戰部隊”。
農業干部的身份標識,是地方政府對產品質量的“背書”,同時也是對市場自發探索的肯定。陜西人早在三十年前就在家門口見識到來自嶺南的荔枝。彼時,一批來自廣東高州的果商,察覺到“一騎紅塵妃子笑”這句詩的營銷價值,將荔枝販運至陜西。同時,他們很快發現了可口的陜西蘋果,并將這種北方水果販運回廣東。
漸漸地,這批果商在主產蘋果的延安市洛川縣鳳棲鎮落腳,形成業內有名的“廣東大院”。在很長一段時間里,80%銷往陜西的荔枝和70%銷往廣東的蘋果,皆是通過“廣東大院”中轉。2017年之后,陜西省和廣東省農業主管部門互訪,推動“蘋果南下、荔枝北上”,進而拓展至更多品類的“南品北上、北品南下”的省際合作行動,拓展“廣東大院”奠定的情緣。
“我們并不干預市場,我們也不干預交易,我們只是在開路,讓農民走出去(賣荔枝)更順暢些。”張建成告訴南方周末,關于政府和市場的邊界,如何發揮政府的關鍵性作用,農業干部一直在思考。
廣東高州本地還有另一項探索。在當地,地方政府和果農們一直有聯系省外采購商的共識。“最開始做的是有組織的‘引進來’,不管是看果(果園考察)還是住宿都服務好來自外省的采購商,讓他們安心住下。”高州市分管農業的副市長岑解明回憶,“我們也漸漸意識到不是辦個文化節賺吆喝,是要真正把果子賣出去。后來,我們覺得光‘引進來’還不夠,就索性走到銷區去推介。”
2019年夏季,岑解明帶著果農們走進銷區的第二年,“走出去”變成農業主管部門倡議的行動。張建成也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,變成組織省際合作推介會和采購商走訪的負責人。像在西安一樣,在游客云集的地標性街區或采購商云集的商貿市場辦活動,邀請能下大單的采購商參會,以及直接走訪潛在的大客戶,說起來簡單做起來難。最開始,有些采購商不了解情況不愿意接觸,大呼“請我來干嘛”,直至他們在多次接洽中逐漸放下戒備心理,發現嶺南荔枝的好。
而更早之前,岑解明還遇到過一些農業干部的抵觸。不少農業干部向他表達困惑,“年年都是等采購商來,為什么要走出去?”面對這個問題,要有回答“從來如此便對么”的勇氣。統一農業干部思想的,是廣東省農業農村廳始于2019年啟動的農產品市場體系建設行動計劃。
這項計劃的主要內容被概括為“12221”體系。其中三個“2”的所指是,組建銷區采購商和培養產區經紀人“2”支隊伍,拓展銷區和產區“2”大市場,以及策劃采購商走進產區和農產品走進大市場“2”場活動。
抓銷售被放在了和抓生產同等的位置,這是農業工作思路的重大轉變。農業干部間逐漸流行起一句不知是誰發明的話:“農產品的價值等于市場半徑減去產地半徑,市場半徑越寬,農產品價值越高。”
“如果要說這兩年農業干部有什么明顯變化,那就是改變了重生產、輕市場的慣性思維。”張建成告訴南方周末。
廣東省農業農村廳的一份內部講話稿這樣寫道,“我們要改變慣性思維,樹立市場思維。如果只管生產不管市場,只管供給而不管需求,一旦產能過剩,就會導致無效生產、資源浪費……唯有把市場挺在生產前,讓市場引領生產,以需求配置資源。”
這一個“挺”字,促進了廣東荔枝銷售價格近三年的堅挺。
2
“解決“15天難題”
當何輝亮沉浸在好行情的喜悅時,又一則好消息傳來:格力電器自主研發的荔枝專用保鮮設備,于6月初宣告上線。這臺可移動的保鮮設備,被珠海市政府贈予茂名市政府,以幫助果農解決荔枝保鮮儲運問題。
荔枝是地球上最難保鮮的水果之一,“一日而色變,三日而味變”。這限制了荔枝的銷售半徑。果農們相對審慎的選擇是到廣州的果蔬批發市場,提供廉價的“統貨”,“敢賣外省的都是膽大的英雄”。
“北方很多消費者以為荔枝是黑褐色的,直到三五年前他們才發現原來荔枝是紅色的,那么鮮艷。”何輝亮表示,新鮮荔枝銷往北方市場的這三五年,也正是荔枝保鮮儲運技術快速發展的三五年。不少種植大戶和農業企業都擁有專用的冷鏈設施,而一些中小型的農業經營主體,則在地方政府的幫助下擁有了小型儲運冷鏈設備。
格力電器的加入,拉高了全行業的期待值。這家制造業巨頭展現出該有的研發實力。那臺可存放5噸荔枝、保鮮時效長達20天以上的可移動設備,其研發動因來源于2023年4月的動態消息——當時,有高州果農呼吁解決荔枝保鮮的“15天難題”。從決策到研發下線,格力電器跑出了不到兩個月的“創新速度”。
“因為有十多年研發保鮮技術的基礎,我們對荔枝做了專項研究。我們急果農所需,是覺得果農需要,消費者需要。這是很有意義的一件事情,技術團隊加班加點把(荔枝保鮮的)技術做出來。”格力電器董事長董明珠對南方周末表示。
這位女企業家對于荔枝市場的看法是,荔枝的銷售問題其實是儲運問題。儲運技術能延長荔枝銷售周期,零售端不必急著出貨,荔枝價格自然堅挺。
▲ 近年來,隨著保鮮儲運技術的升級,更多地域的消費者得以享受廣東荔枝的新鮮品質。
岑解明樂于見證荔枝保鮮技術的演進。他認為,保鮮不僅是賣好荔枝鮮果,擴大市場半徑,更是為荔枝提高精深加工的比例提供保障。國際上的商品化水果,精深加工比例超過80%,而廣東荔枝的深加工比例卻不超過5%。他想象中的理想狀態是,荔枝經歷豐產的“大年”時,來自深加工環節的大額訂單,能快速消化掉成堆的鮮果,從而平抑價格,避免“果賤傷農”;而荔枝的美味被深加工“儲存”起來,讓消費者一年四季都能品味。
2023年的銷售季,高州迎來史上最大額的深加工采購訂單——400萬斤荔枝鮮果。大手筆來自廣藥王老吉。這家以涼茶飲料知名的大型企業,已和荔枝結緣一年有余,海鹽荔枝果汁、荔枝氣泡水等飲品已悄然現身消費市場。在高州,在果農們的家門口,廣藥王老吉廣東荔枝(茂名)產業園已于2022年5月建成投產。
據報道,該園區擁有國內最先進、單線產能最大、自動化程度最高的荔枝榨汁生產線,灌裝生產線年規劃產能900萬箱。
廣州王老吉大健康產業有限公司董事長翁少全認為,荔枝鮮果已有一百多億元規模的市場,如果把荔枝鮮果制作成工業消費品,將獲得更高的產品附加值,進入更廣闊的市場賽道。飲料市場上打造一個品牌至少需要十年的周期,王老吉已抱定打造荔枝飲料品牌的信念穩步推進生產。
高州市根子柏橋龍眼荔枝專業合作社社長何達為,是獲得王老吉巨額采購訂單的果農之一。對于飲料行業巨頭的采購,他表現得非常樂意,認為此舉不僅幫助他消化荔枝庫存,同時也穩住了荔枝銷售市場的價格,一些品種的零售價格在經歷大宗采購后能夠提升10%-20%。
不過,遇到荔枝產量較低、價格相對較高的“小年”,如何保障深加工企業的正常運行呢?
這必須通過工藝穿越“大小年”的周期。
據翁少全介紹,荔枝飲料的生產從一開始,就運用了類似涼茶飲料的瞬間滅菌工藝。壓榨出來的荔枝鮮果汁裝在無菌袋內,在產業園多功能冷庫低溫環境中,保質期可以長達兩年,如果采購量足夠大,兩年的周期,恰好可以平衡“大小年”。
在廣東,隨著一批大企業進場,荔枝園正迅速蛻變。工業化優勢變換為推動農業現代化的養分,這是富有廣東特色的“轉化”邏輯。廣東雄厚的制造業體系,也為實現品牌打造、銷量提升、市場引導、品種改良、農民致富等“1”攬子目標——這是“12221”市場體系的最后一個“1”,提供了重要的動力支持。
3
“視覺也能“辨別”味道”
新事物創造的驚喜不止于此。市場擴大了,農業經營主體的治理邏輯也在發生變化。例如,新興市場需要銷售優質的果品,如何將好的果實挑出來,并保障源源不斷供貨呢?
歐陽建忠給出的答案是,建立果品的標準,培育精品品種,分級分揀。他是廣州市從化華隆果菜保鮮有限公司的董事長。在這家公司,運行著一條自動化的分級分揀生產線。分級分揀的好處,在于能夠將優等的荔枝果快速挑選出來,與普通果、劣等果區分,從而賣出更好的價格。新引進的光譜分析技術,能精準地記錄果品的大小形狀、果殼的斑點數量,以及果肉的甜度——是的,視覺的分析能辨別味道。
這并不是單項突破,而是果園的徹底改造。歐陽建忠的企業不僅有荔枝園、覆蓋全國的銷售網絡、農業院所博士生駐點的“科技小院”、儲運打包的流水線,還有無處不在的數字技術——歐陽建忠給每株荔枝樹建立了“數字身份”:地理位置、品種信息、健康檔案等一應俱全。
對歐陽建忠來說,數字化平臺平穩運行的關鍵,在于珠三角城市技術供應鏈的快速響應,以及技術落地的成本足夠便宜。
“七八年前賣一個傳感器要幾千塊錢,而現在只需要幾十塊錢。這么便宜已完全能滿足果園規模化的種植跟采購了。工業領域軟件硬件的廣泛應用,把價格打下去,我們是吃了工業化的好處。”他對南方周末表示,數字經濟近些年的爆炸式進展給了他很多發揮空間。他正在推進的一項計劃是讓消費者通過元宇宙技術“云認養”荔枝樹,品嘗自己親手“云種植”的甜蜜。
高州市小蜂嗡嗡農業科技公司負責人黃其超,做的事情則更為細致徹底。他架設的大數據模型,可以將一些荔枝園的財務狀況精準展示。這是小范圍的、試驗性的“數字農場”,集成了生產信息、植株信息、價格信息、市場供求資訊等數據,擁有成本測算、產量預測等功能。
“絕大多數果農都不清楚自己賺了多少錢,不懂算人力投入,不懂算地租,不知道祖傳的荔枝樹需要算錢(成本),只會粗略估算個肥料錢。”黃其超說,“大數據能讓果農們更精準地把握生產經營狀況,背靠數據做決策,制定營銷策略。”
這也是張建成這位荔枝“推介官”喜聞樂見的景象。在廣東省農業農村廳構想的“12221”市場體系中,第一個“1”便是農業大數據。如今,大數據驅動的“數字農場”似乎已經揭開神秘的面紗。
數據的采集來自傳感器,也來自邁出去的腳步。不少果農果商跟隨著張建成走遍了大半個中國,而來自市場一線的資訊,正轉化為支持營銷決策的有效數據。
在上海,中荔集團董事長陳耀華登臺推介荔枝時,采購商聽不懂他標志性的“粵普”。隨著推介會越辦越紅火,登臺機會增多,他的普通話也越來越利索,伴隨而來的是他對不同區域市場的理解越來越清晰。
“上海市場的高端需求比較旺,需要走精品果;京津冀市場的采購量比較大;鄭州周邊的消費者,則更多追求性價比……”陳耀華在電話里對南方周末說,“相較于海外市場,國內市場的應變速度需要更快。”
改革者不應畏懼變化。面對著辦公室的中國地圖,帶著果農們走省外銷區的張建成,期待自己的腳步更快,用空間為果農們的應變贏得更多時間;岑解明則會與種植大戶長談,反復問他們“消費者口味變了怎么辦”“如何應對貨架期”等現實問題;何輝亮和他的同行們則時常琢磨新品種,討論著荔枝的核是否也能變成深加工的原料。
談到市場,陳小敏不由得想起荔枝的包裝來。過去包裝在紙箱中的荔枝果實帶著枝葉,再后來只剩下果實,現在則是帶著一點兒蒂的果實。而帶著蒂的荔枝,在消費者眼中更顯高檔。
這些變化,是大家帶著嶺南荔枝走出去,在摸索中發現的新世界。